中国武术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剥离与凸显出来的民族文化形式,根植于中国特有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心理土壤,它除了具备一般的文化特点之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和民族文化特征。
一方面,它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反映出中华民族的社会、历史、政治、文化、经济、宗教、风俗与心理等,另一方面,它作为一种体育运动形式有着巨大的健身价值。
武术发展的渊源
大自然为人类不仅提供了生存的空间,而且也为人类开启健康长寿之门。动物的超人类能力行为曾经是人类图腾崇拜、竭力模仿合探究的对象,从动物的生活性行为到人类的模仿性图腾崇拜行为,从单纯的拟形取意无意识健身行为发展到有意识注重形神统一的养生行为的过程,形成了中国武术发展的雏形。武术是农业社会的产物,在产生之初就带有传统文化的韵味,从几十万年前北京人制造和使用粗制和棍棒狩猎,逐步获得使用武器和格斗搏杀的技能,产生武术格斗术,接着出现的石斧、石刀、石铲、骨鱼叉及石制的箭等,古人产生了劈、砍、刺、扎的概念,到了后来人们以舞运动形式来锻炼筋骨、活动关节,调节气息,祛除疾病。三国时期,名医华佗便发明五禽戏,是参照五种动物,模仿动物的动作来锻炼身体各部机能。
历史发展到秦代时出现了比劈、砍、刺、扎更进一步的概念,如角力、手搏、击剑、刺枪等,这时中国武术体系初步形成。至宋代出现了古代和现今人们都非常喜欢的八段锦,随着明代易筋经的问世,现在,武术已从单一的健身技能发展成一项综合运动,涵盖了性命双修,身心并育的整体优化理论,把人与环境视为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统一体,并把人体功能的强化和优化看作是一个精神和物质紧密联系的统一活动体。中国武术在其变迁、发展的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特征,它既有其自身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也受到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渊源久远的中国武术数千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哲学思想、兵学、宗教思想有着诸多方面的影响。 |